46中文 > 我在年代文里做纸扎 > 第90章 分粮
  最后再由人工将麦子里大一些的石子之类的捡走,麦子就可以装袋了,装袋后再找机会晾晒一下,麦子就可以储存起来。

  如此往复,地里的麦子一点点的减少,村里大队的粮食袋子一点点的增多。

  眼看着大部分的麦子都入了库,赵大山以及周会计还有村里的老人,疲惫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今年老天爷赏脸啊!”

  “是呀,往年可没有像今这样一点雨都没有。”

  “我看了今年收成应该不错,麦穗都特别的饱满,应该是个丰收年!”

  “应该是!”

  村民们脸上也都挂着笑容,讨论着今年的收成。

  “弘文,怎么样?还行么?”

  打麦场边上树荫下,王爱国对李弘文道。

  “还行,歇一会就好!”

  他们是刚从一波拉石碾子上换下来的,两人全身都是汗,脱了衣服光着膀子坐在树荫下,用草帽扇着风。

  “快了,过几天就完了,到时候就能休息休息了。”

  王爱国笑道,他已经在这个村里是第三个年头了,都习惯了这农忙时的这种情况,李弘文这头一年明显有些受不住。

  “爱国,这麦子一亩能有多少产量?”

  李弘文看着另一波人在喊着口号拉着碾子,心里感叹这农民确实是苦。

  “二百左右吧!”

  “才二百?这么少么?”

  听到王爱国的回答,李弘文有些不敢相信,因为前世的个亩产可都在千斤以上。

  “还少?你真是没种过地,你知道在我老家一亩多少么?八十到一百斤,那还是好地,差的地连这数都达不到。”

  王爱国失笑的看了李弘文一眼,这真是城里的孩子,亩产二百斤都觉得少。

  当时他到这边的时候,听说这里亩产二百斤的时候,都惊着了,觉得这地里的土是带了油么?能亩产二百斤。

  跟家里写信的时候,家里还说他是去了好地方呢。

  “好吧!”

  王爱国的话让李弘文这才意识到,这个时代的真实粮食产量到底是什么情况。

  想想也对,这个时代化肥才开始在一些地方使用,其他地方多数还是用的自沤肥,粮食的种子也还没有经过培育,机械化也非常低,像靠山屯,连个拖拉机都没有,产量低才是正常现象。

  夏收最后几天,天气开始变得阴了起来,于是所有人更是加快速度开始抢收,不过雨最终没下来,阴了几天后,云渐渐散云,天气又开始变得晴朗起来。

  “我点到名字的,明天一大早在大队集合,我们争取早点出发,这样到粮站的时候人能少点,能早点把公粮交了。”

  麦子打出来,队上统计过后,最终亩产达到了二百六十斤,这让所有人都笑着说今年是个好年景。

  而收完麦子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公粮,赵大山安排了队上的壮劳力准备明天一大早拉着粮食去县里粮站交公粮。

  这不是个轻松的活,所以去送粮的除了十个工分外,还会额外补助五毛钱,村里想去的人不少。

  知青点王爱国马爱民史爱党还有那两个新来的也都想去,不过李弘文没去,甚至赵大山因为他有武装部亲戚的关系把他名字加上了,他还是主动跟赵大山说了自己不去。

  之前夏收,那是没办法,所有人都要抢收,他不参加不合适,现在交公粮,有的是人想去,他就不掺和了。

  他想好好歇两天,这段时间太累了,至于补助的五毛钱,他去山里打点猎就都有了,没必要非得跟人抢着去。

  知青点最后是王爱国与马爱民还有一个新来的知青去的。

  这活肯定不可能人人都去,能分给知青点三个名额,已经是赵大山照顾了。

  当然,不去交公粮也不代表就没事了。

  收完麦子,还能种一波粮食,剩下的人还需要加紧把地种上这波农忙才算是结束。

  也就是这个时候,李弘文才明白,为什么刚来的时候,分的粮食里有那么多的红薯了。

  种的这波粮食里,红薯因为产量高,基本上村里大部分的地都种了红薯,用村民的话说,离了红薯没法活,一年就靠红薯活命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红薯的亩产能达到三千到五千斤,其他粮食都没有这么高的产量。

  当然,其他粮食也不是不种,玉米什么,村里也种了一些,只是相对于红薯,面积要小的多。

  相对于紧张的抢收,种地就轻松多了。

  或许是经历过了前段时间的劳苦,知青们再种地的时候,心情也变得好了起来。

  周成背成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新来的男知青也背起了王安石的船泊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

  女知青也有人唱起了知青之歌,还有唱起了戏的,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而在交完公粮后,就到了村里分麦子的时候。

  这个时候村里会给每家按壮劳力人头,先分五十斤的小麦,剩余的会在秋收统一计算工分统一再分。

  分粮绝对是让人兴奋的,村里不管男女老幼,都早早的等在了大队门前。

  靠山屯不算大村子,人口也就在四百多人的样子,平时感觉不出来,这一全挤到大队门前,还挺壮观。

  村里分粮是先分村民,最后再分知青,所以虽然到了,但是一帮知青在老知青提示下,也没往前面挤,都在外面看着前面的村民一个个分粮。

  人口多的人家,有六七个壮劳力的,一次能三四百斤小麦,这是最让人羡慕的,村民们也会讨论着谁谁谁家就是人口兴旺,看人家每回分的粮食有多多什么的。

  而人口少的,只到分到一百来斤,虽然没人在这个时候说什么,但是会不自觉得觉得自家不够硬气。

  分粮是需要自己带袋子的,所以在喊到谁家名字,谁家就会开心的提着袋子挤到前面去。

  记分员赵石柱周会计赵大山还有村里年岁大的,会在前面核实这家几个壮劳力,能分多少粮,然后把成袋的粮食倒进自家带的袋子里,统一进行过称。